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未能改变他们的人

Another periodic Chinese blog of mine, in response to a movie based on my very generation, emotionally deep; excuse me if you don’t read Chinese.

“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未能改变他们的人”
 
——前两天终于看了80后那部电影。不能说每个情节都感同身受,可是很多细节上了东西却仿佛无缘无故的牵扯了我多年没有调动了的敏感神经。这是一部融入了太多感情在里面的片子,让我流泪,在回忆中不知所措,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点击查看: 下一张清晰大图
 
所以我一直很犹豫要不要写这篇文字。爬格子对我来说有时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要么就不写,如果写就需要在沉静中奔放,在压抑中爆发。我总觉得,爬格子是一项只能在深夜才能进行的活动。夜深人静,才可以看透彻自己的心境,等文字终于自然流淌,才终于得以释怀。所以我才一直觉得,写字让我痛苦,却也因此让我沉迷。
 
记得中学的时候读安妮宝贝,看新概念作文,谈论郭敬明。现在想来真的很奇怪,那些根本从来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只是读过就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上刻了那么深的烙印。慢慢学会“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或者什么“快乐而孤独的等待”还有“爱情仿佛在她心里开出一朵诡异的花”还有那些一切有关长发,阳光,白球鞋的东西。乐此不疲。
 
我们本来都是快乐而简单的小孩子吧。为什么后来我们的文字里有那么多忧伤?
 
我很多年来想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过那么多泪,为什么有那么多感叹,为什么曾经那么想要逃离,为什么曾经会如此疯狂,痴迷,欲罢不能。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一生都在冥冥之中寻找同类。年少的我们不懂得伪装,所以炽烈所以把一切都写在脸上所以如果遇到了我们以为的同类,就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全部交给对方。然而很多时候,这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的如意算盘。后来算盘被让自己那么心甘情愿的人打碎了,一次两次三次。。。
 
于是终于,我们懂了,原来热烈的,坚持的,到最后都是很难长久的。于是在热烈与坚持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却又不忍心放弃的我们,只能忧伤,再忧伤。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再心甘情愿,不再彻心彻肺,不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在乎了。于是我们发现,噢,原来我们也可以不在乎!那一天,我们长大了,我们就所谓的长大了。
 
我时常觉得,无论我的英文再如何纯熟地道,无论我在工作文案书写上再如何精练专业,我永远不可能用英文来真正表达我内心很多敏感而细微的东西。这也许不是我的问题,这是西方社会的问题这是商业文化的问题。美国那么强调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在纽约华尔街大批大批的分析员中,你只是另一个棋子。你的沟通方式可以私人化,但是书面语言却永远不能。在客户面前你代表公司,在投资组合经理面前你代表销售,在亚太地区销售面前你代表你美国老板的利益。。。你以为你旁边的同事这周生病了没有来,后来在发现他原来永远都不会再来公司上班了。没有人告诉你到底怎么回事你也不能随便问,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连对方的私人手机都没有留过。
 
有时候我也考虑要不要回亚洲了。当然美国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很多很好的地方这里不必细说,但是大老板跟我说过好几次回亚洲的机会了可是我还是犹豫不决。多少次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总是说没有准备好没有准备好。那到底什么时候算准备好?三年?五年?我也不知道。
 
后来我才终于明白,我是害怕。美国的人际关系虽然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淡漠,但是却友好,最重要的是不那么复杂。习惯了简单的自己我已经不清楚如果回国我是不是能搞得清楚东南西北。在这里我很多东西可以不在乎,我只在乎我觉得对我重要的东西,这已经足够了,而别人也不会强求你什么。可是中国不一样。
 
难道不是么?你什么都得在乎。你谁也不能得罪。你需要打通一切关系。而且你是女人。即使你忘了自己是女人别人也不会忘了你是女人然后你做人做事也许需要再多100个心眼,因为其他女人比你还多101个心眼。我觉得我是闻嘉和星辰的综合体,我变了我承认我已经变了所以我像闻嘉一样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未能改变他们的人;然后我却又有些许的庆幸:因为我依然像星辰一样敏感而刚烈,我不敢想象我的学妹挽着我老板的胳膊管他叫老公,我也无法面对那些所谓功成名就有房有车却让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喜欢我的追求者。
 
在香港我又见到了他。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我总觉得所有能淡掉的味道都已经淡掉了。可是那天我以为他没有打招呼就先走了,然后就疯狂的在酒吧里找他,别人也许都不知道(我说了长大了就是学会伪装了嘛)可是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如何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心乱如麻。后来他又突然出现像个孩子般的笑起来,我整个人就软了下来然后我的世界就天旋地转般阳光灿烂。我也笑我自己没出息,我也不想。可是有些人有些地方有些空气中莫名其妙的元素就是会这样不经意的碰触我心底那些隐藏多年却依然排山倒海的感情。
 
我想这不健康。我是一个大人了。我是一个成熟的懂得控制自己的人。我已经没有那些疯狂的幻想和炽烈的渴望。我想有一个好生活,我有时候想要安静,我想有时间可以脚踏实地去一步步实现我的梦想,我想拒绝的时候会斩钉截铁连一个理由都不需要,我想要独处的时候你们谁都不要碰我。
 
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犹豫用中文写字的原因,这也是我为什么犹豫回亚洲的原因。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沉稳与淡定,彼岸那让人头晕目眩的情感也许会让我如此这般的努力不费吹灰之力的就付之东流。。。同样是繁华的城市,同样有很多朋友,纽约的清新和实在,对于我来说,也许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距离感。
 
年少时我总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与好奇。后来有一天我读了这样一个句子,说觉得自己身体里好像总有一个洞,无论用了多少感情去填补却始终有那么一个洞。于是我努力了很多年,到今天我终于觉得我填好了自己的洞,才发现,我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填补你的。
 
所以我不敢太好奇,也不想太好奇。不是我没有勇气,我其实真的想就这么摊牌,才叫足够坦诚。
 
我不敢离你太近。因为我不想再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你明白么?
  1. January 19, 2011 at 11:29 am

    也是前两天看了“八零后”。虽然早就对国内所谓的青春爱情片失去了最后一点点的期待,却始终挡不住好友的苦苦相劝。看的经历竟然如此奇幻:开始时犹如微风拂面,清新可人;紧接着,疾风起,吹皱内心深藏的一汪湖水;最后,风暴诞生了,冲垮了最后一处岸堤,让情感的洪水恣意奔流。泪流满面的,不只你。

    我不再犹豫是否写下这份心情,因为电影里涌动着太多真挚的情感,因为剧本里暗藏着太多难舍的回忆,因为看到你的博文后不能自已的冲动。文字像是一个精灵,在脑海里在眼前飘忽不定,发誓要捕捉那一瞬间的感动却总是无功而返。思索片刻,让心随着文字流浪,哪怕痛并快乐着。

    书读得很杂,所以文字显得支离破碎。迷恋过《幻城》的华丽和细腻,记住的却仅仅是一个个无以言表的感动场景和几句突兀的表白“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摆正你的倒影”;执着于《菊花香》的纯净和脱俗,记住的却仅仅是“和你爱的人跳一支舞,在无不旖旎里感受爱情的魔力,感受幸福的泉涌,哪怕怀拥的爱人早已与死神相约”。《第一次亲密接触》终究没有打开最后的一扇窗,《蓝色生死恋》则把纯美永远得定格在了那一瞬。

    我们依然是快乐而简单的孩子,只是快乐里始终伴随着苦涩,简单中总是暗含着纠结。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在看似轻描淡写的电影主线里,我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迁。

    长大是一道艰深的命题,需要用头破血流去证明存在的意义;长大是一桩离奇的事件,需要用刻骨铭心去体验存在的价值;长大是一个瑰丽的梦想,需要用痛彻心扉去实现存在的必然。曾几何时,八零后的成长之痛被贬为无病呻吟。可是在时代的巨变里,情绪丰富和感知敏锐无可避免,而释放时所迸发出来的坚强勇敢和真挚充沛难道不该被广为称颂?

    在挣扎到遍体鳞伤后,有两个结局:如闻嘉般重归世俗,融入社会;或如星辰般拒绝妥协,等待重生。电影里的象征手法总是高于生活实际,所以根本无从得出孰优孰劣的推论。不过,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思考,竟发现表面上的“南辕北辙”却也是“殊途同归”。她们试过,努力过,争取过,也失败过,惆怅过,绝望过。虽然最终通往结局的路径不同,却都证明两人一直在学习,在体验,在感悟,在升华。尽管性格和机遇最终导致了“南辕北辙”,但是同样的心路历程最终使得她们“殊途同归”– 不会因为年少轻狂而后悔,也不会因为曾经沧海而犹疑,于是有了一分属于她们自己的淡定和超然。

    整个电影让我最留恋的场景就是在结尾处男女主角所流露出的情绪–淡定和超然,以及背后暗涌的青涩和冲动。也许这就是八零后在用自己的奋斗给“长大”做的独一无二的诠释。

    好莱坞的电影大多只能如微风拂面,欧洲的电影有些则可能激起内心的涟漪,唯有“八零后”发动了期盼已久的情感风暴。这不是偶然的,就像在纽约/新泽西这些年味如嚼蜡的生活,就像在巴黎形式大于内容的假期。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里早就给了注解:有一个神奇的词叫做“感同身受”,在欧洲两大语言系统里境遇大有不同;拉丁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里都有这个词,而日耳曼语系(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等)却没有。即便在欧洲一体化以及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的今天,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法意西等拉丁语系国家情感之丰富,是英德荷等日耳曼语系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美国理应夹在中间,却因精英阶层受白种安格鲁萨克逊清教徒影响而不可避免的倾向于没有“感同身受”特质的文化;久而久之,就成就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距离”。至于中国,有关“感同身受”的描述方式都不下数十种,更别提五千年不断代文明孕育出的人际奇葩了。感情丰富的民族容易早就人际复杂的社会,而人际复杂的社会在发展起来自然会多少欠些火候,于是久居他乡的我们总是在归期上踌躇不定。

    三年?五年?就像《月光宝盒》开始时紫霞仙子故作严肃问的“神仙?妖怪?”,即便此刻的答案早已了然于心。也许根本没有答案,是因为最初设立伪命题无异于是自欺欺人。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到底是在追求最优的结果还是在逃避机会成本,那一刻微妙的心理又会这么容易就被捕捉?况且,何为“最优”何为“机会”也会因为成长的不同阶段得到截然相反的注解。

    奔三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一样回味着过去的一幕幕,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紧皱眉头,时而挥泪如雨。“八零后”里的几个角色一定能读懂此刻我的心境,学术和事业神马的皆是浮云,唯爱永恒。在碌碌无为的前半生里,竟也曾不计后果的在大学毕业前就把爱留在了身旁,原来我也曾勇敢过,想到此不禁欣慰不已。

    也许劝我看“八零后”的好友最初就知道我是一定会投降的,因为我根本就是同类。也许星辰和明远小时候牵手的那一刻就预示着永恒,就像“两小无猜”里的男女主角在水泥倾倒的地基中相拥热吻,期待时间会在爱的沸点凝固。

    • January 20, 2011 at 10:19 pm

      谢谢你写了这么多,很难想象出自男人的手笔,很是佩服。我特别赞同你那段“可是在时代的巨变里,情绪丰富和感知敏锐无可避免,而释放时所迸发出来的坚强勇敢和真挚充沛难道不该被广为称颂?”确切地说,我曾经也一直感叹为什么总会觉得80后仿佛无病呻吟,你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也喜欢那句“感情丰富的民族容易造就人际复杂的社会”,欣赏你可以用这样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来概括人,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也对我有很大启迪。

      Btw, 就像你email中所说,我也喜欢用“the”这个词来说自己,喜欢那种自信。祝福你。

  2. Sandy Zhu
    January 22, 2011 at 3:20 pm

    即使你忘了自己是女人别人也不会忘了你是女人

    This is so true. Hopefully our generation will be able to change things!

    • January 24, 2011 at 10:08 pm

      haha we’ll see about that!

  3. shark
    January 30, 2011 at 10:13 pm

    嘿,很巧的
    一个在wall street的朋友推荐我看这部
    他也是在考虑回亚洲
    觉得标题很对
    呵呵
    我是没有勇气想年轻时候那么投入的再来一次

    • February 2, 2011 at 11:48 am

      哈哈,标题是影片中的一句话啊。我同意。但我也觉得,年轻时有多投入就有多值得。

  4. Perry
    April 4, 2011 at 2:54 pm

    好伤感哦,你有看“奋斗”吗?片子里面的爸爸说的人身道理,从年轻,成长,到最后成熟和稳重都很到位。 从你其他的感情post以为你是个很理智和潇洒的人,你也有那么脆弱的一面。

    • April 4, 2011 at 7:42 pm

      哈哈,每个人都有两面或者多面性的。我的中文感情比较多一点。谢谢你的祝福:)

  5. Perry
    April 4, 2011 at 3:02 pm

    还想说一句,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祝福你。

  1. No trackbacks yet.

Leave a reply to Sandy Zhu Cancel reply